Independent Development

    1. 独立开发之4万$的实践

    Published
    January 11, 2025
    Reading Time
    1 min read
    Author
    Felix

    引言

    社群里跟大伙聊天的时候,然后就聊产品终于赚钱了,我说要不我写个小册或者出个课把,就写我们这种很普通的人怎么做产品赚钱,做一些真正能成且有意思的事情。

    我有这想法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核心问题: 写这种东西的投产比怎么样?

    思考的结论是:其实它压根就没有投产比,99%的普通人不适合创业也不适合做独立开发,我即使写这个东西也没几个人能靠着我的一些经历和经验能成功,能写出来的东西都仅仅只是基本功而已。

    这个结论是基于一些我身边的例子的,我身边是拥有不少创业成功的小伙伴的,但他们普遍都经历了N次创业失败的经历,这种经历和压力以及痛苦带来的成长是无法用平淡的文字描述的。

    如果上班的难度是10,那么创业的难度可能就是80,精神正常的人在试过创业后还是会觉得打工真好。

    但我们总想试试不是吗?男人的浪漫就是冒险!所以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开始。

    那么没钱没背景怎么开始独立开发?

    • 你可能想不清楚什么是商业也不明白怎么独立开发,那就从小工具、脚手架、template这种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写,然后你就被骂,没用的东西又增加了,写得什么玩意。紧接着你被骂着骂着,你发现了一些人的诉求是什么,你开始尝试服务这些人的诉求,结果发现这些人怎么逼事这么多,我一定要开发个通用化的产品吧啦吧啦什么的(你喊着)。

      最后你成为一个摆烂coder或者一个开源爱好者,你没赚到什么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你30岁了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 你可能很聪明,想着我去学学人家怎么做,紧接着你花钱加入了一个个星球和微信群,认识了一个个大佬和你的先行者,紧接着你发现并没有什么用,你成功成为了别人商业模式中的一环。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 你的目标很明确,我一开始就要做商业,我就要赚钱。jojo我不做人啦!人类道德底线我不要啦,黑红流量给我狂接,疯狂炒作男女对立(举个例子)和流量事件。结果最后一看,1000个人关注,800个人骂你小丑,变现倒是没变,挨骂没被少骂。

    答案是,开始独立开发,主打一个开始,没钱没背景的独立开发的成功率可能趋近于零。但真正的开发者会在每个失败节点按下「Restart」,试试又会怎样那?。

    那么我们接下里就开始一些具体一点的个人看法吧。

    1. 认知调整:从打工思维到创业思维

    在开始独立开发之前,最重要的转变是思维模式的调整。打工思维和创业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工思维是线性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获得稳定的回报。你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遵循既定的流程,期望稳定的薪水。这种思维模式在公司环境中运作良好,但在独立开发中却是致命的。

    创业思维是非线性的:你需要接受不确定性,理解复利效应,明白今天的努力可能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会有回报。你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决策者,需要对产品的方向、市场的选择、资源的分配负全责。

    2. 寻找切入点:小而精的产品策略

    很多开发者的第一个错误是想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我们都有宏大的愿景,但现实是,资源有限的独立开发者需要从小处着手。

    如何发现真实痛点而非伪需求?我的经验是:寻找人们已经在为之付费,但体验不佳的领域。这意味着市场已经被验证,人们愿意为解决方案掏钱,你只需提供更好的选择。

    利基市场是独立开发者的最佳选择:服务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而是专注于一个小众但热情的用户群体。记住,1000个真爱粉比10万个路人甲更有价值。

    对于新手来说,实用工具通常比平台型产品更容易成功。平台型产品面临"鸡和蛋"的问题,需要大量用户才能创造价值,而实用工具只需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就能立即提供价值。

    3. 最小可行产品(MVP)

    在投入大量时间开发完整产品之前,先验证你的想法是否真的有市场。我的方法是:用最少的代码验证最核心的想法。

    有时候,MVP甚至不需要写代码。一个简单的表单和手动处理后台来测试一个服务的需求,当收到足够多的正面反馈后,才开始正式开发就好了。

    快速迭代是关键:设定一周一个版本的节奏。这不意味着每周都要有重大更新,而是保持持续改进的习惯。小的进步累积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用户反馈是产品进化的燃料。建立简单的反馈渠道,如内嵌的反馈表单、社区讨论或直接的用户访谈。但要记住,倾听用户的问题,而不一定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

    何时坚持,何时转向是一个艰难的决策。我的框架是:如果核心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如没有人愿意为此付费),那么转向;如果只是执行细节有问题,那么坚持并调整。

    4. 技术选择:务实

    作为开发者,我们往往被最新最酷的技术所吸引。但在独立开发中,技术选择应该务实而非炫技。

    选择你最熟悉的技术栈,这样你可以专注于解决业务问题而不是学习新工具。这真的很关键,我们技术真的会为了用新技术而用新技术,我已经为了这个吃了太多的亏了。

    平衡开发速度与技术债务是一门艺术。在早期,速度通常比完美的架构更重要。

    关于基础设施,尽可能使用现成的SaaS服务,而不是自建。认真计算你的时间成本:花一天时间配置服务器可能看起来省钱,但如果你的时间价值是每小时100元,那么这一天其实花费了800元,而一个托管服务可能每月只需100元。

    开源工具与付费服务的选择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如果付费服务能显著节省你的时间,那么它通常值得投资。记住,你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和注意力,而不是几百块钱。

    讲一个最近我的例子,比如埋点,因为目前产品的流量比较大,原本免费的埋点现在要收费了,大概是3000$一个月,我思考了一下我替换一个开源自托管的埋点系统大概需要半天时间(我会损失掉一些数据分析的功能和看板的美观度),以及后面大概 会花2天时间去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埋点不准)。那么我就觉得我是该替换成自托管自部署的埋点了。

    5. 营销与获客:零预算起步

    我们开发常常低估营销的重要性,认为好产品会自然而然地被发现,我就发个Post就行,这是真事啊,我的朋友也在北京创业,他做的是AI场景的apple vision pro,我说你们不用找KOL或者投流吗,他就跟我说我发Post靠用户自己传播(营销的部分非常轻)。

    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了,但我的个人看法是,没有营销,再好的产品也可能默默无闻。

    1. 内容营销是独立开发者的利器。分享你的构建过程、技术选择和商业思考,这不仅能吸引潜在用户,还能建立你在领域内的专业形象。

    2. 社区营销需要真诚参与而不是硬推销。找到你的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如特定的论坛、Reddit子版块或微信群),先提供价值,建立信任,然后再适当地提及你的产品。

    3. 产品自传播机制是增长的加速器。考虑如何在产品中嵌入分享功能,或者创造用户自然想要分享的时刻。

    4. 口碑营销是最有效但也最难获得的营销形式。它需要你的产品真正解决用户问题,并提供出色的体验。

    6. 定价与商业模式

    定价可能是独立开发者最纠结的问题之一。我们倾向于低估自己产品的价值,担心价格太高会吓跑用户。

    免费增长vs早期收费是一个关键决策。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的业务,尽早开始收费。免费用户通常带来的是流量而非价值,他们的反馈也可能误导产品方向。

    如何设计合理的定价策略?研究竞品,了解市场价格区间,然后考虑你的产品提供的独特价值。不要怕定价高一些——你总是可以降价,但很难提价。

    订阅制vs一次性付费vs增值服务各有利弊。订阅提供稳定的收入流,但获取订阅用户更难;一次性付费前期收入高,但长期可能不可持续;增值服务则是一种折中方案。我的策略是结合使用:基础功能一次性付费,高级功能采用订阅模式。

    如何处理用户对付费的抵触情绪?清晰地传达你的价值主张,强调产品解决的问题和带来的好处,而不仅仅是功能列表。提供无风险的试用期或退款保证也能降低用户的购买顾虑。

    7. 时间管理与心态调整

    大多数独立开发者都是从副业开始的,这意味着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进展。

    如何在保持全职工作的同时推进副业?我采用的方法是:工作日每天固定2-3小时,周末则是更长的专注时间。关键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习惯,而不是偶尔的爆发式工作

    精力管理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身体和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创造力和执行力。保持规律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不是可选项,而是必要条件。

    而识别你的高效时段也是一个因素,——有些人早上思维最清晰,有些人则在晚上创造力爆发。将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你的高效时段。

    8. 找到你的队友和投资人

    独立开发,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阶段的事情,你可能在开始阶段是独立开发,但人是有极限的,要做更大的事情更多的收益,你必须有队友(也可能是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独立开发的收入支撑不了我的欲望)。

    那识别队友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简单的说主要是看这个人的ORI。

    ORI在这里指的是"Output-Return Investment",即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当你考虑一个队友时,核心问题是:你付给他的工资是否对得起他的产出?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多个层面:

    1. 直接产出:这个人能够完成多少实际工作?他的代码质量如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怎样?强一点的开发可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普通开发者3-5倍的有效工作。

    2. 间接贡献:除了直接产出,这个人是否能提升团队整体效能?他是否带来了独特的视角、经验或人脉资源?有些人虽然直接产出不是最高,但他们的存在大大提升了团队其他成员的效率。

    3. 成长潜力:这个人的学习曲线如何?他现在的产出可能一般,但如果成长速度快,半年后可能会成为团队中最有价值的成员。

    4. 风险与稳定性:这个人是否可靠?是否会在关键时刻离开?招聘和培训新人的成本很高,一个稳定但产出略低的队友有时比一个产出高但随时可能离开的队友更有价值。

    在早期创业阶段,资源极其有限,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即使有钱招人也肯定要确保ORI的。你需要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创造超过其成本的价值。这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还包括主动性、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团队的文化契合度。

    如何评估一个人的ORI?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 过往工作中的具体成就和影响
    • 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下的表现
    • 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协作效果

    记住,在早期阶段,你需要的是"全能战士"而非"专业专家"。选择那些虽然可能不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但能够在多个方面贡献价值,并且愿意承担自己能力范围之外工作的人。最终,团队的成功取决于每个人是否都能创造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8. 我最近的经历

    我分享我最近的创业经历吧,从0到实现月收入40000$+的实际例子(但这其实跟独立开发没什么关系,我已经过那个阶段了):

    从度假中开始

    在过去的时间里因为一些运气和机缘,我几乎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本来我想的是30岁可以退休,结果提前就可以实现了),我就开始度假和消费,玩了三个月,玩不下去了太闲了,可能人就是比较贱吧闲下来就想搞事。 真正的契机是老板找到我,给了一些饼,然后给我包机票去北京和包我半个月酒店,了解一下试一下他想做什么,我们是否能共事,不行我就自己回去同样包机票。

    因为他想做的又是AI ROLE PLAY,我第一家AI公司也是这类叫MyShell,也算是同赛道,但细分是AI VOICE WEB3陪伴,我比较不看好,我的直觉是同类型产品实在太多了,市场竞争太激励了,我抱着试试,大概率回来的心态去了(奇怪的探险家)。我呆的第3天就想走,我真觉得这事没戏啊。

    老板就跟我吃饭然后就一直聊,就聊到我以前创业为什么放弃了那?

    我说了很多原因,比如:愿景太大了发现团队的能力达不到高估了、我自身在增长方面是比较缺少的...主要就是表达,我评判利弊后觉得这个项目很难成,所以提前放弃了。

    他就开始Pua我,大概表达的意思是:这可能就是聪明人的通病吧,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能够提前看到结果,权衡利弊后就直接放弃了,但真的看到结果了吗?显然是的,但我们只是看到我们这一层能看到的结果,我们没有能尽所有努力去翻开下一页 看看结果是什么,人家有些人就是笨他们没想过这事能不能成,但他们就是能坚持,去挖更深层的东西,直到挖出金矿。

    Many of life's failures are people who did not realize how close they were to success when they gave up.

    于是我被说服了。

    前两个月:全是问题

    最开始有一些让我非常难受的问题:

    1. 移动端H5几乎不可用(是前面的小伙伴直接用V0快速一个星期糊了个站,只有PC勉强可用),但主要流量是来自移动端。
    2. Bug太多了,压力很大,AI生的东西大家应该都明白,改是非常难改的。
    3. 队友沟通成本巨大,且是兼职。
    4. 没有收入。
    5. 项目商业化思路有问题

    这几个问题中最致命的是3、5。

    第三个问题:我在第一个月把前端干掉了,在第三个月把后端干掉了,然后又招了个后端小伙伴。核心问题在于:无法沟通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协作体系。

    第五个问题:老板最开始的思路是:类似onlyfans,用高激励和砸钱搞创作者生态,用创作者生态拉用户和现金流。然后我们沟通了一下,这条路肯定走不通的(他自己也试了跟创作者在初期聊太难了),最后就是决定先把平台流量做大然后吸引创作者。

    至于其他问题都是通过肝可以解决的~。

    两月-四月:增长渠道的摸索和差异化的道路

    在这个月几乎迎来的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但核心问题是我们的获客成本远超过了用户带来的收入,CAC > LTV(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 Lifetime Value,获客成本大于用户价值)。

    刚开始我们挺急的,就想着是不能直接硬投流,把流量拉上去先看看就好了,后面被骂醒了,产品做得烂就不要说投流怎么样,ROI没过1,你怎么投也是亏。

    于是就开始优化产品,做一些和市面上差异化的功能,我们做了个SceneSnap功能(Role Play场景快照,AI图像功能),有点类似星野的星念,但本质以及效果完全不同,市面上也只有我们这么做。即使现在已经过了3个月,我觉得同类竞品也没有比我们更能打的。

    在功能出的当月,ORI直接拉正了,还多不少。

    四月-七月:全是新问题

    1. 前面的SEO白做了,策略有问题
    2. 因为SEO还需要转技术栈、整个前端用另外套技术栈重写
    3. 没有稳定能够放很大量的渠道(在保持ORI的情况下)

    关关难,关关过。

    1. 找一个SEO资深顾问,出策略,我们执行。
    2. 重构精神压力大得不行,因为重构完就非常多的Bug和客诉,但也是通过保持耐心和心态稳定就能解决,整个周期接近浪费了1个半月。
    3. 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本身没有强增长、强营销的同学,还在找人中。
    4. 继续深化产品,除了前面我完成的图像整套自部署的生产商用、后端同学也在七月的时候完成了整套文字免费模型的生产商用,客单价提升非常多。

    在这个时间段我们的当月ORI和客单价被拉到了一个在行内高得夸张的程度,也算是在规模没法增大下的一点小小的安慰。

    9. 失败的常见原因与规避策略

    前面讲的经历是其实是团队经历了,但在我的独立开发旅程中,我同样见证了许多项目的失败,也经历过自己的挫折。以下是最常见的陷阱及如何避免它们:

    技术陷阱:过度工程化与完美主义

    作为开发者,我们往往过于关注技术细节,花费大量时间在架构设计、代码重构或追求完美的用户界面上。记住,用户关心的是产品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代码有多优雅。

    因此我们需要:

    • 设定明确的发布期限,即使产品不完美也要按时发布
    • 采用"足够好"的标准,而不是追求完美
    • 记住80/20法则:80%的价值来自20%的功能

    市场陷阱:没有真实需求的"伪痛点"

    许多产品失败是因为它们解决的问题不够痛,或者只是开发者自己想象出来的问题。我曾经花了两个月开发一个工具,结果发现目标用户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规避策略:

    • 在写第一行代码前,确认至少有10个潜在用户明确表示他们需要这个解决方案
    • 理想情况下,找到已经在用其他方法(哪怕是低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用户
    • 考虑是否有人愿意为解决这个问题付费,而不仅仅是"这个想法很酷"

    执行陷阱:三分钟热度与半途而废

    独立开发最大的敌人可能是持久力的缺乏。初期的热情很容易消退,特别是当你遇到技术难题或市场反馈不如预期时。

    规避策略:

    • 将大目标分解为小里程碑,定期庆祝小胜利
    • 建立问责机制,如公开分享进度或找到partner
    • 记录开发日志,回顾已经取得的进展,增强成就感

    心态陷阱:对成功的不切实际期望

    许多开发者期望他们的第一个产品就能大获成功,当现实不如预期时就放弃了。成功的独立开发者通常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找到正确的方向。

    规避策略:

    • 将第一个产品视为学习经验,而不是一定要成功的压力
    • 设定现实的目标,比如"六个月内获得第一个付费用户",而不是"六个月内月入十万"
    • 学会从失败中提取经验,每个项目都应该让你比之前更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