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在很多公司待过,前几年靠跳槽追求更高薪资、更多分红、更好的平台,也不断尝试做不同方向、拉团队、再放弃。最近一年因为自己在做事创业嘛,而在我整个创业周期里,已经有三个开发同学准备转行了,我其实最开始很愤怒,觉得当逃兵,纯fw巴拉巴拉。
后面我就在思考为什么要放弃这件事和询问他们转行的原因,有两个最本质的触发器:累,和看不到希望(确实创业团队能看到一个人的True Color)。
累和上班状态
先说“累”的危害。长期的高负荷会直接掏空三个东西:注意力、恢复力、以及对未来的敏感度。注意力被切碎,你只能处理眼前琐事;恢复力下降,哪怕周末也只是“回血”,没有多余能量做尝试;对未来的敏感度变钝,外部变化来了只能被动接。
在这种疲惫里,人最容易滑回“上班状态”。因为它确定、可预期、压力更可控——但代价是职业韧性三要素被系统性削弱:
- 选择权收缩:被既有岗位与节奏框住,技术与人脉都变窄,外部议价力下降。
- 恢复力进一步下降:持续疲态让你没有窗口做试错与升级,一旦组织变化,回正轨更慢。
- 现金流单一:只靠工资,没有缓冲与备用方案,越不敢动,越难以转身。
所以我说“上班状态”不是针对工作本身,而是指一种与生活做纯交换的模式:我需要钱,所以把时间交给你,仅此而已。短期可以,长期会养成很恶劣的习惯。
如果你已经回到这种状态,不要硬扛,先把底层恢复力补回来:固定睡眠、固定体能、减少无效输入,把注意力预算收回来。
累的核心感知
那么我觉得人对于“累”这件事的核心感知是在于是否“喜欢”。
聊到这我们就回到主题了,不喜欢就早点转行把,因为你太容易对你现在的事情感到累了,太容易滑到“上班状态”区了,这种累我感觉没有办法用睡眠和精力管理补足。
喜欢,才值得把难关当成长坡。问自己:
- 你是否愿意把写代码或技术主线,作为长期的人生路径?
- 为了继续写代码,你愿意承担到什么程度的风险?(例如延迟发薪/不发工资时,还会持续投入吗?)
- 非工作时间,你会自发思考相关问题,并且乐在其中吗?
其实都不用多问,答案已经在大家心中了。
连这种基础要素都不满足,我觉得真的就早点转行好,何必浪费时间折磨自己那?
看不到希望
回到最开始提到的第二个触发器:看不到希望。它通常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路径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 职业分层明显:市场上大多数人是“人材”(能把事做了),但能在关键节点持续放大价值的“人才”比例很低,我现在觉得自己可能很糟糕的想法就是:“没有特质的人就是只适合当人材,培养其实没有意义”(但也可能只是你没有这一行的特质)。
- 路径风险集中:技术路线在很多公司里晋升通道窄、对组织依赖强,一次业务收缩或架构调整,就会把多年积累的势能清零。
- 天花板清晰:同一岗位内卷后,增量往往来自“更久坐、更快交付”,而非“更好杠杆”。当你看见自己三年后仍是同一套交换,便自然感到无望。
- 反馈延迟过长:做对的事情也可能要很久才见效,期间缺少正反馈,注意力与信心被慢慢磨掉。
所以与其在原路径里“硬熬”,不如尽快做两个动作:
- 降维稳住现金流:找一份强可替代、强可预测的工作,先把恢复力与注意力收回来。
- 侧向建立选择权:在业余或短周期内,尝试能带来复利的杠杆——例如内容与分发、垂直领域知识资产、可重复的服务产品化、小额付费验证。目标是把“只靠时间换钱”的结构,逐步改成“部分靠资产/系统换钱”。
当你拥有了选择权和缓冲带,希望感会自然回流;否则你越努力,只会越深地绑定在同一条低杠杆轨道上。
结束
走得慢无所谓,关键是别被单一路径“绑死”。当你把恢复力、选择权和现金流三件事守住,转行也好、继续做技术也好,都会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最后,把“转行”理解为对人生系统的一次“重构”:
- 重构边界:明确什么要砍掉、什么要长期持有;把注意力资源集中到可复利的部分。
- 重构依赖:减少对单一组织/岗位的强依赖,增加可替代、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与资产。
- 重构接口:为自己设计新的输入输出循环(学习→产出→分发→反馈),让正反馈更短、更可见。
转行不是逃离,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能不转当然最好,能在原路线上完成“重构”也行;但当结构性约束无法缓解时,果断换路,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工程实践。